当前位置: 首页 > 平台建设 > 正文

科研平台建设

时间:2021/07/17 16:32:31 来源: 作者:wangjun 点击:

在依托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软硬件设施基础和科研团队研究力量等优势,以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为主要参与者申报并获批了多个科研平台,包括创新中心、社科基地、研究中心、教学中心、科普基地等,为实验室创造了更丰富的资源和科研条件,并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研究学者。

1少数民族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少数民族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于2012年2月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获批筹建(教技发中心函[2012]32号),挂靠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负责人夏幼明教授(实验室副主任)。基地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托先进的互联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平台,结合地区师范类院校的自身特点展开研究,其特色表现在:①将先进的互联网络技术与学校自身师范类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在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远程教育实验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研究,实现差别化发展;②着重于对网络实验教学模式、实践创新能力等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2云南民族教育与边疆发展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云南民族教育与边疆发展研究创新团队于2011年11月经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依托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设立,负责人伊继东教授(实验室主任)。创新团队旨在推进云南教育研究的创新和繁荣,培育一批云南省优秀的教育研究创新群体,提升教育科研队伍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新团队秉持“求真务实、究理致用、资源共享、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通过内联外合,较好地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有较强研究能力在国内同类研究领域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队伍。创新团队将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扎根边疆、面向东南亚,集中“民族教育与边疆发展”方向开展研究,力求在“区域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出新思路,在“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有新突破。

3云南教育发展与西南联大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云南教育发展与西南联大研究基地于2007年10月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建立,挂靠云南师范大学高教院,负责人伊继东教授(实验室主任)。基地以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研人员为骨干,聚集整合了省内外同行专家,构建了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研究队伍。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区域教育发展、云南民族与农村教育、西南联大三个研究方向,并产生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近五年,共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福特基金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6项;出版学术著作15部;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研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如今,基地将坚持“追踪前沿、注重应用”的发展理念,实践“完善机制、规范运行”的管理模式,彰显“海纳百川、开放合作”的发展特色,追求“学科融合、推陈出新”的发展目标,力求研究成果有新突破、人才培养有新成效、服务社会有新思路。

4)云南省高校民族教育与文化数字化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高校民族教育与文化数字化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于2014年10月由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建立,挂靠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甘健侯教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心建设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现有的研究基础和优势,重点围绕民族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民族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民族文化数字演绎技术、民族教育文化数字资源服务和产品研发等开展研究,目标是建设成“集民族教育和文化数字化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资源服务、人才培养、产品推广为一条龙服务的产、学、研运行平台”,努力将中心打造成“立足云南、面向国内外、服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与文化数字化研究基地”。

5教育资源信息化与智能信息处理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教育资源信息化与智能信息处理”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于2011年10月由云南省教育厅获批建立,挂靠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负责人孙瑜教授(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该创新团队聚集一批具有开拓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科研能力、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期内团队成员在层次、职称、学历方面有大幅度提升,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团队注重基于本体和智能体的教育资源信息化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多源教育信息智能处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机制及其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教育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等应用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以及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和学术交流,将“云南省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与智能信息处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成为云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6)云南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经云南省教育厅获批建立,挂靠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负责人夏幼明教授(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根据国家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要求以及信息学院现状而建立。通过该实验室建设,旨在为学院教师提供一个科研平台,凝聚学院科研骨干的力量,带动学院其他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推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使得学院科研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同时,该工作室的建设,也为学院学生提供一个实验教学平台,有助于推动本科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智能信息处理实验的研究方向较多,主要包括:互联网科学(Web science)、智能计算(Intelligent computing)、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数据挖掘(Data mining)、优化算法(Optimizational gorithm)、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等研究方向。

7)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建设

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建设于2016年8月由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建立,挂靠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负责人徐天伟教授(实验室副主任)。基地利用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科普网和民族文化数字化博览馆,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少数民族文化媒体的数字化、多媒体化集成;利用3D、虚拟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手机APP还原少数民族文化全貌。立足民族文化数字化博览馆,不定期推出云南特有民族的主题展览;依托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科普网的数字化资源常年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借助手机APP定期推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科普新闻。

8)国家级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于2016年1月由教育部批准建立,挂靠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负责人杨昆教授(实验室副主任)。中心以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具有云南特色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整合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科和地理学科两个优势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以信息学院为主体,依托学校拥有的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并在原有的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构建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9)云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信息化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6年11月由云南师范大学批准培育建设,挂靠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甘健侯教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心建设总体目标在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省内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同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在于:将大数据、云计算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与民族人才培养贯穿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应用设计和示范全过程,体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要求;中心以高等学校作为教师专业人才培育的基地、地方政府作为资源集聚的主体、科研院所发挥高新技术研发优势,各方在创新机制体制上达到实质性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通过协同实现信息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研究和关键应用技术的重要突破。通过几年建设,将中心建设成为服务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和教育资源本土化、民族化的文化高地。

10)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8年经教育部获批筹建,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负责人杨昆教授(实验室副主任)。该研究中心是目前我国在地理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的三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之一,其任务在于加快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成果转化,有效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高国防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GIS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与推广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加快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成果转化,能够有效地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高国防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从区域发展看,西部缺少国家层面的工程研究中心,尤其是对于云南省来说,地处中国西部地区,毗邻东盟各国,环境、生物、民族与文化多样性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复杂,急需用GIS技术进行规划、保护与管理。因此,该中心的成立,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GIS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与推广应用。

11)云南师范大学登峰扎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实验室研究团队积极申报云南师范大学首批“登峰扎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分别以甘健侯教授、杨昆教授、王艳玲教授陶云教授为带头人的“互联网+民族教育”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地理信息技术、民族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创新团队和中国民族学生学习心理与行为研究创新团队等四个科研创新团队成功获批。创新团队针对云南省具有的边疆、民族、山区及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的多重特征,研究民族教育基础理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教育技术的关键作用,积极探索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既是提高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突破口,又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创新团队将紧密围绕实验室的四个研究方向,以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为重心,科研成果培育与转化为目标,打造民族教育信息化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