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情况和效益
1.应用情况
成果应用于云南省16个地级市和自治州,为2000余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和近100个教师培训机构,累计120余万名师生提供了数字化资源服务、精准化教学辅助、个性化学习支持及科学化管理评价,通过资源驱动和数智赋能,激活教育新质生产力,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①中小学应用情况。项目成果应用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漾濞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昆明市、保山市、临沧市等地区的中小学教学。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和墨江县第一中学累计12000余名师生、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中学5000名师生、昭通市建飞中学8130余名师生、绿春县第一中学8000余名师生、云县第一完全中学和云县第二完全中学8500名师生、昆明市五华区66余万名师生等提供中英文作文自动批改、数学解题批改和诊断、作业状态追踪及答疑等教学精准辅助服务,以及丰富多样的多模态特色民族教育数字资源、民族文化特色数字课程资源等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附件4-3-应用单位证明(2、6、10、17、20、22-27、29-31))
②本科院校应用情况。项目成果累计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3000余名师生、普洱学院16000名师生、保山学院12073名师生、玉溪师范学院14078名师生、云南师范大学109117名师生,提供了在线学习、学情分析与诊断、学习资源推荐、学习路径规划、学业预测与干预等个性化学习和辅助教学服务,极大地赋能民族地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为实施具有民族地区适应性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技术支持。(附件4-3-应用单位证明(5、12、13、16、28))
③专科院校应用情况。项目成果累计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0000余名师生、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曲靖市)59170名师生,提供了远程直播教学、远程同步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智能化推荐服务,充分挖掘了民族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场景,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附件4-3-应用单位证明(11、18))
④教学信息化管理和评估应用情况。项目成果应用于迪庆藏族自治州3个县20所学校的教学信息化的综合评估中,构建了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昆明市2000余所学校的10余万名教师和1200余位教学名师的信息化管理,为昆明市师资培训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与决策服务。(附件4-3-应用单位证明(3、21))
⑤教育行政部门应用情况。项目成果应用于民族地区的“国培计划”,支撑了85个教师培训机构、33个县、21个类项目信息化过程管理,服务16余万名教师。数字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和智慧教学云平台有效支撑了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和“国培计划”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分别覆盖16个地级市和自治州基础教育学校的10057名和27655名校长、副校长及骨干教师,助推了国家和云南省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附件4-3-应用单位证明(1、7、8))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1)经济效益
依托项目提出的关键技术研发的教育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和智慧教学云平台在民族地区进行了广泛应用,四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30438万元,新增利润29933万元。(附件4-2-经济效益证明)
(2)社会效益
①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融合和应用示范。项目汇聚了云南26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模态教育资源400余万条,建成云南首个民族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普洱市、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区,为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墨江县第一中学、普洱学院、保山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全省2000余所小学、中学、高等学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教育数字资源,面向民族地区开设特色数字课程700余门,服务52余万名师生,满意度高于90%。(附件4-3-应用单位证明)
②推动了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方式变革。项目实现了对云南省“国培计划”85个培训机构、33个县、21个类项目管理和评价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服务了累计16余万名教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通过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服务支撑了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培训十期教师学员共计10057名。学员们来自31个民族,其中,云南世居少数民族24个,占比前三的少数民族参训学员中彝族1380人,白族453人,壮族263人。学员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教师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能力。(附件4-3-应用单位证明)
③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质量的科学评估。项目在迪庆藏族自治州3个县20所学校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评估,围绕基础建设、数字资源、课程文化建设,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治理及保障机制等评估维度,实现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科学评估,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用”的作用,引导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项目成果“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第三方评估的实践探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附件13-2-奖励与荣誉(1))
④打造了一支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通过项目实施,项目组先后入选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创新团队,建成了云南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首个省级创新团队。培养了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20余人;培养教育信息化领域博士后/博士/硕士人才500余名,形成了一支扎根民族地区、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附件12-代表性项目(5)、附件13-1-人才培养)
⑤构建了民族地区教育技术学“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了云南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获批建设、“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发展,以及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硕士点的建设,有力助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获批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填补了云南省教育技术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空白。项目成果“基于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五维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附件13-2-奖励与荣誉(2))
⑥打造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实施,项目组依托的科技平台建设成为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中老泰教育数字化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云南省高校民族教育与文化数字化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教育厅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重点实验室、昆明市教育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打造了面向民族地区和“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云南师范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充分发挥了项目在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中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附件13-4其他证明材料(5、10))
⑦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项目成果被光明网、新华网、中国教育网和中国青年报等30余家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在区域内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光明网、搜狐网等报道:“云南师范大学创新推动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促成优质教育资源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效开发与共享利用,与联合研究基地共同开发优质民族教育资源在40余所中小学推广使用。云南网、腾讯网等报道:“实验室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构建民族教育资源库,有效开展数字资源的教育展示和教学应用,促进民族教育资源反哺高校课堂教学”。中国青年报、腾讯网等报道:“云南师大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边疆地区教育差距缩小,使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边疆民族地区各层次人才培养’及‘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缩小了边疆地区区域教育的差距”。(附件13-3-通讯报道)